高管离职、市值腰斩、订单骤降:亿咖通“技术中间商”模式告急
- 国际财讯
- 2025-07-10
- 3643
当亿咖通研发高级副总裁张容波的离职申请获得最终批准,资本市场的反应比公司内部更快一步——当日股价暴跌12%,市值较历史峰值蒸发70%。这并非孤立事件,而是三重危机的集中爆发:核心高管流失、来自母公司的订单占比断崖式跌至35%、L4团队规模缩减40%。
曾经估值38亿美元的“吉利系”独角兽,其“技术中间商”的商业模式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生死拷问:当科技巨头与车企自研力量双向挤压,缺乏核心壁垒的中间层玩家是否注定成为产业变革的牺牲品?
张容波的转身,揭开的是亿咖通技术路线崩塌的深层危机。

这位主导吉利48V混动系统创造“30%成本实现70%混动效果”神话的技术掌舵人,在智能驾驶领域却陷入进退维谷的困境。
他力推的“强视觉+黑芝麻A1000芯片”高性价比方案,在2025年遭遇了市场环境的颠覆性变化:激光雷达价格击穿200美元心理关口,英伟达Orin芯片以254TOPS算力成为30万元以上车型的标配。
更严峻的是,当华为ADS 3.0以BEV+Transformer架构实现“全国都能开”,小米SU7的城市NOA首月用户激活率达78%时,亿咖通的城市领航方案装机量仍挣扎在千台级别。
某头部新势力供应链负责人透露:“他们的域控制器平台交付延迟6个月,核心感知算法自研率不足50%,遇到复杂场景就依赖第三方‘打补丁’。”
技术断层的本质,是商业模式难以弥合的先天缺陷。
亿咖通试图在车企与科技公司之间搭建技术桥梁,却陷入“双重挤压”的困局:面对华为、百度等科技企业,其算法研发投入不足对手的1/10(2024年报显示研发费用2.3亿美元);
相较博世、大陆等传统Tier1,又缺乏年产百万套的规模化成本优势。这种尴尬甚至在吉利体系内的自家客户结构中暴露无遗——极氪007弃用亿咖通方案转投Mobileye,路特斯EMEYA全系标配英伟达DRIVE Orin;而外部客户因数据主权顾虑,对“吉利系”标签始终心存戒备。
2024年财报显示,其来自吉利体系的订单占比从巅峰期的82%骤降至35%,非吉利客户贡献的营收同比下滑27%。某合资品牌技术总监直言:“既怕技术泄露给吉利,又担心得不到顶级方案,我们为何要冒险?”
资本市场的审判比想象中更残酷。
自2023年登陆纳斯达克以来,亿咖通市值已蒸发70%,机构投资者持仓比例从上市初的45%降至不足18%。
更危险的信号是研发投入的收缩:L4级自动驾驶团队从300人裁减至180人,北美研究院关闭两个实验室。
这种撤退发生在行业最需要冲锋的时刻——理想汽车宣布通勤NOA用户周均使用率达9.8次,小鹏将XNGP的覆盖城市扩大到228个。
当主机厂对供应商的要求从“功能实现”跃升到“体验颠覆”,亿咖通行泊一体方案却仍停留在拨杆变道、记忆泊车等基础功能。某基金分析师指出:“资本市场不再相信中间层的故事,要么像华为有颠覆性技术,要么像德赛西威有极致成本控制。”
张容波倡导的“技术民主化”理想,在产业规律面前碰得粉碎。
其试图用黑芝麻A1000芯片(算力58TOPS)替代英伟达Orin的方案,遭遇了算力需求的指数级增长:城市NOA的感知模型参数量从2023年的1亿级暴涨至10亿级,实时处理数据量增加5倍。
而吉咖智能的合资模式本欲整合资源,却因路线摇摆陷入内耗——亿咖通主张聚焦L2+级量产方案,吉利研究院却要求同步开发L4 Robotaxi技术,导致资源分散。
更致命的是生态链断裂:黑芝麻芯片制程停留在16纳米时,地平线征程5已量产5纳米芯片;当亿咖通还在调试多传感器标定工具链,华为早已开放全栈开发平台。
这场危机早已超越企业个体,成为中国Tier1转型的残酷样本。
博世被迫将智能驾驶部门独立运营,大陆集团砍掉30%的L4研发项目,传统巨头同样在科技公司的降维打击下节节败退。
亿咖通的特殊性在于,它诞生于车企孵化却未能建立技术护城河,定位科技公司却缺乏算法基因。当小米汽车用3年时间完成全栈自研,比亚迪将智能驾驶团队扩至4000人,这种“两头不靠”的生存模式显得愈发脆弱。
留给亿咖通的时间窗口正以月为单位收窄。据供应链消息,其代号“凤凰”的无图城市NOA方案仍在封闭测试阶段,关键的长尾场景接管率达标不足60%。
而商务团队正在争夺某二线新势力的行泊一体订单,对方要求“100万像素摄像头支持200米探测距离”的性能指标,较现有方案提升40%。
这两个生死命题的答案,将决定这家明星公司会否成为智能驾驶淘汰赛的首个出局者。
多米诺骨牌模型,或许正是亿咖通命运的最佳隐喻——当第一张技术路牌倒下,引发的连锁反应已蔓延至资本、客户、研发全链条。
亿咖通的局面让所有“技术中间商”保持清醒:没有不可替代的核心价值,再精巧的商业模式都只是沙上筑塔。